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他还指示科技部联合卫健委,设立“科研人员专属医疗绿色通道”
,确保他们在突发疾病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科研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科研人员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他在一次国务院科技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让他们安心做研究,而不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和未来。”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光靠行政手段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要真正改变科研生态,必须从源头入手??那就是科研评价体系。
过去几年,虽然已经推行“成果导向、贡献优先”
的考核机制,但在实际执行中,仍有不少单位沿用传统的论文数量、专利申请量作为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员被迫追求数量而非质量。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科研人员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而不是为了应付考核去拼凑数据。”
唐烨在一次科技体制改革专题会上说。
于是,《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办法》正式落地。
该办法将科研成果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技术转化型三大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基础研究类项目,重点考察其原创性、理论深度与国际影响力;应用研究类则更注重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技术转化类则以市场接受度、产业带动能力为核心指标。
“我们要让不同类型的科研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
唐烨在政策解读会上说,“不能让所有人都挤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
这项改革一推出,便在全国科研界引发强烈反响。
许多青年学者表示,这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也减少了盲目追逐“高影响因子论文”
的压力。
而在教育层面,唐烨也没有放松。
他深知,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储备。
因此,他继续推动“青年科学家成长计划”
,并在此基础上新增“博士后流动站升级工程”
,鼓励优秀博士毕业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
此外,他还力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
,在中学阶段开设“科技创新基础课程”
,通过实验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能力。
“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科技成为一种信仰。”
他在一次教育部座谈会上说,“未来的科技强国,不是靠几个天才撑起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科研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科研人员的工作节奏逐渐趋于理性,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也在稳步提升。
然而,唐烨知道,这场改革还远未结束。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科技兴国,任重道远;改革创新,永不停歇。”
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夜色中的城市灯火,心中依旧坚定如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