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推开时,铰链发出刺耳呻吟。
储藏室内景象与记忆一致,唯有空气中多了一丝霉变之外的气息??轻微的金属氧化味,混着某种陈年胶质的微腥。
“这里有磁场扰动。”
随行的技术员小声报告,“东南角,靠近倒地木架的位置。”
大宝快步走过去。
那是一组长约两米的双层木架,表面漆皮剥落,一根横梁断裂。
他蹲下身,用手电照进底层空隙,忽然发现背板内侧有一道细微接缝,不似天然木材拼合。
“撬开看看。”
众人合力将木架翻转。
背面果然另有玄机??一层薄铅板用铆钉固定,形成密封夹层。
铅板已被腐蚀出几个小孔,但整体完好。
打开后,里面蜷缩着三卷黑色磁带,外包蜡纸,标签用防水墨水书写:
>**SWQ-AUD-01:1959.08.17,李家湾社员访谈实录(部分)**
>**SWQ-AUD-02:1959.12.30,小梅岭村民口述饥荒状况(匿名)**
>**SWQ-AUD-03:1960.01.08,本人陈述(备用副本)**
大宝的手指几乎无法控制地颤抖。
这是声音的遗嘱。
他们小心翼翼将磁带装入防静电盒,连夜送往北京一家保密级音像修复实验室。
由于年代久远,磁粉严重脱落,首次播放仅能提取断续噪音。
专家建议采用低温稳定处理后再进行数字重建。
等待的七天里,大宝几乎住在实验室外间。
每天清晨,他都会给槐树下的“哑巴梅”
浇水,然后回来守着仪器运行日志。
第四天夜里,第一段可辨识音频成功还原。
耳机里传来沙沙电流声,接着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平静而清晰:
>“1959年8月17日,阴。
我在李家湾小学教室录音。
受访者是一位老农,姓张,六十二岁,三个儿子饿死两个。
他说:‘干部说我们偷吃集体粮食,可锅里连野菜汤都冒不起泡。
我把红薯藤磨成粉,掺观音土给孩子吃,吃了拉不出屎,活活胀死……’他说完哭了,我不敢擦眼泪,怕影响录音质量。”
>
>(停顿数秒)
>
>“我知道这些带子可能永远放不出来。
但我必须录。
如果将来有人听到,请告诉他们,这不是谣言,这不是夸大,这是一个真实的人,在真实的时间里,说的真实的话。
我叫苏婉清,西南地质勘探第七分队技术员,编号X7-093。
我说的每一句话,愿以性命担保。”
大宝摘下耳机,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