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包括她最后那封??说她要把底片藏进稻田边的枯井。”
大宝心头一震。
那口井,他们从未找到。
“我还记得坐标。”
苏建国缓缓说道,“但我不能回去。
我签过保密协议,终身不得泄露勘探路线。
可如果你们能把她的故事公开出版……也许,组织会原谅一个快死的人破例一次。”
林小满红着眼眶问:“您想要什么作为交换?”
老人笑了笑,眼角皱纹堆叠如山峦:“什么都不用。
只希望死后,骨灰能撒在云南那所小学的稻田里。
她说那里有光。”
挂断通话后,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
最终,大宝起身走到墙边,取下那幅“苏晓芸”
的画像集,轻轻放在桌上。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在拯救记忆。”
他说,“其实是记忆在救我们。
每一个愿意说出真话的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命,点亮后来者的路。”
清明前夕,“记忆之屋”
联合十所高校发起“无声纪念碑”
项目:邀请公众以逝去亲人的名义,在线上栽种虚拟槐树。
每棵树下可附一段语音或文字。
短短半月,平台上已“生长”
出逾百万棵槐树,形成一片数字森林。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在留言中开始模仿亲人语气写作:
>“爸,你说当年修铁路时冻掉三根手指也不吭声,可我现在上班迟到五分钟就抱怨,对不起。”
>“奶奶,你说最难熬的是看着弟弟饿死怀里,可我还是总嫌你唠叨烦人,对不起。”
这些话语如同细流汇河,悄然改变着某种集体情绪。
而现实中的南锣鼓巷也悄然变化。
原先冷清的街面渐渐热闹起来,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站在“家书墙”
前久久驻足。
有人默默添上一封新信,有人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那份名为《普通人的一生值得被记住吗》的电子手册。
某日午后,一位戴眼镜的老者拄拐而来,在展柜前站了许久。
他掏出一枚褪色徽章,轻轻放在门槛上,转身离去。
保安捡起一看,竟是1957年“全国青年建设积极分子”
表彰章,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宁负功名,不负良心。”
大宝得知后,立即将其收入特藏,并在旁边增设说明牌:
>“他曾是时代的宠儿,却选择成为沉默的忏悔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