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放大耳机听,第二遍才发现中间有段男声说话!”
>“原来这首歌讲的是真的……我爷爷也是饿过来的。”
舆情如野火蔓延。
教育部某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含糊其辞:“民间艺术创作应注重正面导向。”
而与此同时,三家主流媒体竟破例转载报道,称“青少年通过音乐重拾家国记忆”
。
风波未平,新的线索又至。
湖南赵秀兰的孙子打来电话,说奶奶翻出了一个旧樟木箱,底层压着一叠泛黄的奖状和一本工作日志。
日志主人名叫周玉梅,是当年水库建设团的妇女队长。
她在1962年3月12日写道:
>“今日开会,领导宣布取消‘病休补助’。
我说了一句‘人都快死了还扣钱?’当场被定为‘思想动摇分子’。
没人敢替我说话。
夜里回宿舍,发现枕头下塞了张纸条,写着‘你说得对’。
没署名,但笔迹像老张??就是那个总默默帮我挑担的男人。”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张模糊合影:一群穿着粗布衣裳的女子站在堤坝上,手挽着手,笑容疲惫却倔强。
背后横幅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突击队”
。
大宝立刻联系摄影修复团队,花了三天时间还原图像细节。
就在即将完成时,技术员突然惊呼:“照片边缘……有个男人半张脸!
躲在树后偷拍的!”
经放大比对,那人眉骨高耸,鼻梁挺直,竟与苏婉清相貌有七分相似。
“是她哥哥!”
林小满猛地反应过来,“苏建国!
1958年调往西南搞地质勘探,后来杳无音讯。
我们都以为他死了……”
大宝心跳加速。
若此人尚存于世,且曾亲历那段岁月,他的见证将是何等重量?
他们立即启动寻人程序,依托“家书复活行动”
的数据库交叉检索。
两周后,广西梧州一家养老院回复:有一位退休地质队员,姓苏,近年常念叨“妹妹的照片还在不在”
。
当视频接通那一刻,所有人屏息凝神。
屏幕那头坐着一位枯瘦老人,头顶稀疏白发,右耳缺了一角??正是当年矿难所致。
他盯着摄像头看了许久,忽然颤巍巍举起一本破旧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贴着一张小小的照片:苏婉清穿着蓝布裙,站在大学校门前微笑。
“我是苏建国。”
他声音沙哑,“我妹妹写的每一封信,我都留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