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当一种声音试图垄断‘正确’的定义时,另一种声音就必须学会在夹缝中生长。”
他抬起头,说:“他们可以删视频,封账号,但删不掉人心。
我们换方式继续。”
于是,“记忆之屋”
悄然转型。
他们不再依赖线上传播,而是将内容转化为实体材料:印刷成册的《平民记忆文集》、刻录好的DVD光盘、甚至手工绘制的“历史时间轴”
挂图,通过志愿者网络秘密送往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机智的老师开始把口述史融入语文课。
比如讲到鲁迅《故乡》时,让学生采访祖辈“你们小时候的故乡是什么样”
;讲到艾青《我爱这土地》,就播放王德海讲述食堂断粮的那个冬天。
这些“非正式教学”
如野草般蔓延。
教育局查不到源头,也无法完全禁止??毕竟,谁又能阻止一个孩子问“爷爷奶奶以前是怎么生活的”
呢?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
一天傍晚,大宝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对方声音沙哑,操着南方口音:“您还记得岭南大学出版社吗?我是当年负责《岭南风物志》印刷的排字工老吴。
苏老师……她来过我们厂两次。
最后一次是1958年6月10日,她交给我一卷底片,说万一出事,就藏好它。”
大宝心跳骤然加快:“底片还在吗?”
“在。
我一直埋在家后院的老槐树下。
现在我快不行了,得把它交出去。”
三天后,大宝亲自赴粤。
在一座破败的印刷厂旧址,他从泥土中取出密封陶罐,打开后是一叠泛黄的胶片。
经技术复原,竟是《岭南风物志》原始稿件的全部摄影资料,其中包括大量未公开的照片:农民在田间讨论合作社章程、工人在车间绘制技术图纸、学生在校园排演话剧……每一帧都洋溢着那个年代普通人真实的神情与生活气息。
更重要的是,其中一张合影背后写着一行小字:“周正言、苏婉清摄于1958.5.4,此书成,则理想不灭。”
大宝看着这张照片,久久不能言语。
他终于明白,他们最初追求的,并非揭露黑暗,而是守护一种信念??相信人民有能力书写自己的历史,而不是被动接受被塑造的记忆。
回到北京当晚,他召集全体成员,在记忆之屋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闭门展”
。
没有媒体,没有领导,只有几十位长期参与项目的志愿者和讲述者。
展厅中央,循环播放着那卷底片修复后的影像。
孩子们指着屏幕惊呼:“原来五十年前的人也会笑!”
老人们则默默流泪:“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啊……”
展览结束前,大宝站在众人面前,缓缓说道: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件事?我想说,不是我们要拯救记忆,是记忆在拯救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