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随即转发给心理分析团队做声纹比对。
三天后,国务院办公厅派员来访,带来一份密级文件。
原来,因“记忆之屋”
引发的社会反响巨大,中央决定成立“口述历史资源整合领导小组”
,由文化部牵头,联合公安部、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共同推进全国性民间记忆抢救工程。
“这是机遇,也是风险。”
来人坦言,“高层支持的同时,也有警告??不得借历史问题煽动情绪,不得挑战现有叙事框架。”
大宝笑了笑:“我们只是让人说出自己经历过的事实,至于怎么理解,那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
送走官员后,他立即召开内部会议,宣布启动“百人口述影像计划”
:遴选一百位最具代表性的讲述者,为其制作高清纪录片,在全国主流平台轮播。
首批入选者包括赵秀兰、王德海、陈建国的儿子,以及那位内蒙古老牧民。
与此同时,“青年记忆社”
的“百城千巷”
行动迎来高潮。
一支大学生团队在湖南湘西回访知青旧居时,意外发现一栋废弃仓库中藏有数百封未寄出的家书。
信件主人是一位名叫沈文华的上海女知青,她在1972年至1978年间写给父母的信中,详细记录了山村医疗条件、妇女生育困境、基层干部腐败等问题。
“最关键的是,”
学生代表激动地汇报,“她在1975年的一封信里写道:‘如果有一天这些信能见天日,我希望人们记住,不是所有人都麻木地活着。
’”
大宝亲自带队前往湘西,协助当地建立临时档案馆。
他们在村头搭起帐篷,邀请村民前来认领信件。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颤抖着接过写有自己名字的信封,当场跪地焚香,对着南方喃喃:“姐姐,你的话,终于有人听了。”
这一幕被全程录像,上传网络后迅速引爆舆论。
无数网友自发发起“替知青寄一封信”
活动,写下致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回信,汇聚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六月下旬,某权威媒体刊发评论文章,题为《警惕“碎片化记忆”
对主流历史观的侵蚀》。
文中虽未点名,但明确批评某些机构“以个体苦难替代集体奋斗,以局部阴暗否定整体光明”
,呼吁加强对民间历史采集活动的监管。
紧接着,多家合作平台收到通知,要求下架“记忆之屋”
相关直播回放及短视频内容。
部分高校的“口述历史实践课”
试点也被暂缓审批。
林小满气得直拍桌子:“凭什么?我们展示的都是真实!”
大宝却异常平静。
他翻出那份退休教授交给他的笔记本,找到其中一页,念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