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零几年那会真是一个蒸汽蓬勃,万物生长的年代。
那个时候的确一切的一切都像气泡一样,飞速上升。
经济在走上坡路,人民的生活在走上坡路,这种普惠式发展的好处是由内而外的,大家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呢——
大概就是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的那个夜晚开始。
萨马兰奇在第一百一十二次国际奥委全会上,对着世界喊出:“Beijing!”
申奥成功了。
全中国沸腾了。
街上都是光着膀子跑的呐喊声,央视直播里白岩松哽咽地说道:“我们赢了!”
那是连续一周头版头条也写不出的幸福与自豪。
就在这样高速腾飞的浪潮下,仿佛一切的阵痛都会消失。
03年,三峡大坝开始二期蓄水了——奉节那些因拆迁而滞留的移民就消失了。
03年,非典席卷全世界了——而中国所有发病病例只有百分之六的病死率,逝世的同胞也就成为推动公共医疗和安全事件紧急管理成长的分子消失了。
更不用说小小的崇礼,在教育改革转型阵痛期的学生们,也成为了一代代浪潮下的快消品、又或者是陪衬品。
在那个赶紧下海做生意,全民鼓吹搞经济的年代,大家想的都是今天赚进兜里了几张票子,至于年轻的学生们——
有什么痛的?
不是在好好上学的嘛,幸福的很,哪有功夫听她们伤春悲秋。
大人们没功夫搭理,好像大人们成为大人的那一天起,就丧失了和青春的共情。
自己只要好好赚钱就行了啊,至于孩子们——
她们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素质教育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切教育形式向“西”
看。
上课的形式开始从传统的教师填鸭式,转为有模有样的小组讨论式。
这种模式在当时有个名词,叫“三·五·二课模”
。
意思是所有课堂的时间按照比例黄金分割,老师讲30%,学生讨论50%,剩下来20%时间由小组讨论后选出的组别代表,上讲台成为代理老师,主讲整节课的总结知识、或者是新知识。
学生是分成很多类型的,有图文型的学生:自己读书吸收效率极其高的;也有视听型学生:必须要听外部输入才有办法分析和记住知识的。
这样的新颖方式就导致,原本善于自我学习的图文型学生,能依靠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老师引导的知识和课本的知识抽丝剥茧,有机结合,自己深度把知识咀嚼一遍,再作为代理老师讲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自己对外输出的武器,从而对知识的消化更完备,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另一类视听型的学生,则对填鸭式教育的方式更为熟悉。
千百年来教育的形式不停衍变,但这种方式一直没被淘汰,一定程度上来说存在即合理。
这些学生往往在小组式学习的课堂上听了个云里雾里,成绩急速地走向两极分化。
然后不得不再在课外报班上科任老师的补习班——
那个时候还没有双减这种说法,学校的科任老师没有一个不在外边儿开班的,能去上这种特供小班,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值得攀比的荣誉。
因为有些知识只在课外的小班才能大满贯听个圆满,而崇礼中学近期接受检查的时候比较多,几乎一周有一大半儿的课都是“3·5·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