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发生什么事了?把你们小两口急成这样?”
听说苏录和黄峨冒雨前来,朱?一家赶忙出来相见。
“师伯,我刚在岳父那里看到邸报,”
苏录哽咽道:“山长他……”
“他怎么了?”
朱?心一紧。
“被...
苏录闭目端坐,脊背挺直如松,双手虚置膝上,呼吸绵长而均匀。
考场内考生或奋笔疾书,或蹙眉苦思,??之声不绝于耳,唯有他周身仿佛罩着一层静谧的光晕,将喧嚣隔开三尺。
监考官钟钧承几次踱步经过他的考棚,目光总在那张已然誊清的答卷上多停留片刻,又不动声色地移开。
其实他心里早已翻腾不止。
这两道题??《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与《恭者是侮人,俭者是夺人》??看似正大光明,实则暗藏机锋。
前者出自《论语》,讲的是治国之道;后者出自《孟子》,说的是修身之失。
表面看毫无关联,可若细究其义理脉络,却隐隐指向同一种政治伦理的批判:**以形式压人者,终为人所厌;以节制自居者,反成侵夺之名。
**
苏录不是没想过,这会不会是大宗师有意为之?毕竟自己身为州试案首,风头太盛,又被巡抚亲口夸赞“文章有古贤遗风”
,如今省垣内外皆知有个叫苏录的寒门子弟要出头了。
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或许这两道题,正是对他的敲打?
但他旋即摇头否定了这个念头。
大宗师乃翰林出身,学问渊博,胸襟开阔,断不会因一人之显达便设题影射、含沙射影。
况且院试取士,重在观其文而知其志,岂能挟私怨于经义之间?真正让苏录心生警觉的,不是题目本身的意图,而是它们所勾连出的那个更大的背景??
当今朝廷,正值新政初行。
自去岁起,内阁推行“严吏治、省赋役、重教化”
三大策,其中尤以整肃官箴最为严厉。
凡贪墨枉法、苛待百姓者,一经查实,不论品级,一律革职问罪。
一时间各省震动,官场风气为之一肃。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地方官员行事愈发拘谨,甚至走向另一极端:遇事推诿,不敢决断;为避嫌而矫饰清廉,刻意节衣缩食,以示“俭德”
;更有甚者,对百姓动辄训斥,美其名曰“导之以礼”
。
这些现象,在苏录看来,恰如《孟子》所言:“恭者是侮人,俭者是夺人。”
那些表面恭敬有礼的官员,实则高高在上,视民如草芥;那些自称节俭自律的父母官,反倒借“为民减负”
之名,削减学堂经费、停修水利工事,使百姓真正蒙受其害。
而第一题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的流弊,也正是当下某些州县治理的真实写照:只靠律令震慑,不重道德引导;百姓畏法而不敬官,守规而无羞耻。
长此以往,民心涣散,纲常崩坏,纵使狱无空囚,亦不过是虚假太平。
想到此处,苏录不禁冷汗微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