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与此同时,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二月底,《财经前沿》刊发深度报道《谁在瓜分青少年情绪数据?》,直指“梦语计划”
存在“变相采集隐私”
“诱导未成年人暴露心理弱点”
之嫌。
文章引用匿名专家观点,称此类平台“打着公益旗号,实则构建新型行为监控网络”
,并配图一张经过模糊处理的后台界面截图,标注“疑似用户脑波分析模型”
。
舆论迅速发酵。
微博热搜挂出#警惕心灵鸡汤变精神控制#,评论区两极分化。
支持者痛斥媒体“蹭流量抹黑善举”
,反对者则质疑:“道士治心病?这不是迷信是什么!”
压力很快传导至官方层面。
教育部紧急约谈项目组,要求暂停新增试点,全面接受第三方伦理审查。
那天下着冷雨,陈拾安独自坐在会议室,面对七位评审委员。
有人质问他为何用“道士”
身份开展心理服务,是否涉嫌传播封建迷信。
他没有辩解,只是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中,是一位藏族老阿妈在帐篷里对着手机说话:“格桑啦,我知道你在天上看着我。
今年牧场上的花开了,牛也下了崽……我想你,但我不会再烧香求你回来了。
我会好好活着,替你也活一份。”
语音结束后,系统生成一段文字回应,以藏文显示:“你说的话,风会带给她。
你流的眼泪,大地会替她接住。
你们之间的爱,从未断绝。”
老阿妈看完,双手合十,轻声说了句“扎西德勒”
。
“我们用的是现代技术,但疗愈的本质从未改变。”
陈拾安说,“无论是诵经、祷告,还是心理咨询,都是人类试图与痛苦对话的方式。
我只是换了一种语言罢了。”
评审团沉默良久。
最终,专家组出具报告:
**“该项目无证据表明存在数据滥用或精神操控行为,其核心理念符合积极心理学发展方向,建议继续推进,同时加强公众沟通与透明度建设。”
**
风波暂息,但陈拾安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三月初,他受邀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
会上,一位知名精神科教授提出质疑:“你们强调不诊断、不干预,可如果发现严重心理危机,难道也不采取医学手段?”
“当然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