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于是,在最干旱的村庄中央,一口废弃的古钟被重新吊起。
第一位站出来的是位老农,他颤抖着讲述自己如何眼睁睁看着三个儿子因饥荒相继离世;接着是一位母亲,哭诉她不得不把最小的女儿卖给商旅换一口粮;然后是村塾先生,坦白他曾篡改灾情文书以保乌纱……
每讲一人,便有人轻敲一记钟声。
起初,只有呜咽与余音相伴。
但到了第七日,当最后一个寡妇含泪说完丈夫饿死后仍抱着锄头不肯松手的故事时,天空忽然暗了下来。
不是乌云,而是成千上万只鸟??燕子、麻雀、苍鹭、甚至罕见的青鸾??从四面八方飞来,盘旋于钟顶之上,齐声鸣叫。
那声音起初杂乱,渐渐竟融合成一种奇异的和音,与地面钟声遥相呼应。
紧接着,第一滴雨落下。
继而倾盆如注。
整整三天三夜,甘霖普降,干裂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村民们跪在泥水中痛哭叩首,不知该谢天,谢地,还是谢那一口被泪水浸透的铜钟。
事后,有人将此事绘成图卷,题曰《万灵共响图》,送往京师。
皇帝观后沉默良久,终命史官将其录入国典,列为“仁政感应篇”
之首,并加批语:“民声不止于口,亦通于禽兽草木。
若使万类皆能言其所苦,则天地亦不忍漠视。”
自此,“听民声”
成为治国要务。
不仅朝廷设立“采音使”
,定期巡行各地收集百姓心声,连边疆戍卒的夜间哨歌也被整理成册,称为《戍音集》,供皇子研读。
而在这片渐渐复苏的土地上,阿音已长成少女。
她依旧不能说话,但她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用脚踏节、用手划空、用身体摆动来表达节奏与情绪。
她在各地开设“无声学堂”
,教聋哑之人如何“听见”
世界,如何让别人“听见”
自己。
一次讲学中,有学生问道:“我们从未听过声音,怎能理解‘归音’?”
阿音蹲下身,将学生的手掌按在自己的胸口。
心跳有力,一下一下,撞击着掌心。
她比划道:“你看不见光,但你能感到温暖;你听不见声,但你能感到震动。
只要心还在跳,你就活在声音之中。
所谓‘归音’,不过是找回那个敢于震动的灵魂。”
话音落处,全场寂静。
片刻后,所有人同时用手拍地,用脚跺板,奏出一段没有旋律却充满力量的节奏。
那声音汇成洪流,冲出学堂,惊起林中宿鸟。
数日后,邻村一位多年失语的老妪突然开口,喃喃道:“我梦见……一群孩子在跳舞,踩得很用力,像在敲钟……”
徐彬此时已是清音坊主事,年近五旬,两鬓染霜,却精神矍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