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尸潮退去后,曾有好事者评估:这座曾经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幸存者或许仅存一两万人。
这个数字如同冰锥,刺穿了任何关于“文明延续”
的微弱幻想。
米面粮油,崭新的衣物,未拆封的卫生用品、整箱的瓶装水、甚至一些奢侈品……这些在文明社会里代表便利与享受的东西,此刻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构成了一个悖论般的现实:生存所需的物资总量,对于仅存的一两万幸存者而言,竟显得“极大丰富”
。
然而,这种“丰富”
,并未带来共享与和平。
起初,突然失去国家机器、法律、道德约束……这些维系社会的无形框架,一个个微小的幸存者团体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萌发。
他们通常只有几人到十几人,成员之间往往有着天然的信任基础:一家人、几代亲朋、患难与共的情侣、或者像陈默他们这样,在绝境中相互扶持走到一起的陌生人小团体。
张卫国对此有着最朴素的见解,他一边用磨刀石打磨着消防斧的刃口,发出刺耳的“嚓嚓”
声,一边对同伴们说:“这世道,爹娘老婆孩子都未必靠得住,更别说外人了!
信谁?就信跟你一个锅里搅过马勺,一起挨过饿、杀过那玩意儿的人!”
他浑浊但锐利的眼睛扫过陈默、苏晴、林晚,“咱们西个,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个窝里的狼崽子!”
这种基于极度亲密关系的小团体模式,成了末世初期的绝对主流。
他们像警惕的鼹鼠,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巢穴。
林晚家所在的这栋楼,就是这样一个精心构筑的“鼹鼠洞”
。
入口被各种杂物巧妙地伪装和堵塞。
在这种高度戒备下,形成了类似于一种“黑暗森林法则”
的生活状态。
所有小团体都怕自己被伤害,所有小团体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他们潜行于废墟之中,竭力隐藏自己的踪迹——熄灭不必要的火光,控制烹饪产生的烟雾,专门找一个房子丢生活垃圾,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搜寻物资。
往往两个小团体之间彼此发现了对方,选择的是远离,而不是交流。
尽管受伤害只是想象中的……
“永远不要高估陌生人的善意,”
就连团队的智囊苏晴也是这样认为的,“无政府状态会把人变成最可怕的野兽。
我们需要的物资,从无主的废墟里找,比从活人里‘拿’,风险小得多。”
她将搜集到的药品仔细分类,贴上标签,动作一丝不苟。
---
这样的社会结构使人类度过了原有社会崩塌的阵痛期,或者说是迷茫期…
当人们渐渐适应,一种新的力量开始在废墟的阴影中悄然汇聚、膨胀——大型幸存者团体。
它们如同废墟上野蛮生长的藤蔓,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来。
驱动它们形成的核心动力,是**力量**。
人多,意味着更强的搜寻能力,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区域,获取更多、更稀缺的资源(尤其是药品、燃料、武器和大型庇护所)。
人多,意味着更强的防御能力。
可以构筑更坚固的工事,组织起有效的轮值警戒,甚至主动出击清剿威胁(丧尸或其他敌对团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