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鲁定公六年(前504年)十一月十三,曲阜的冬寒裹着细雪,像把钝刀刮在人脸上。
儒商会馆外的官道上,一辆牛车碾着冻土缓缓而来,车辕上悬着个青铜算盘,算珠碰撞的“嗒嗒”
声,混着车轮压雪的“咯吱”
声,在冷空气中传得很远。
车帘掀开,下来个穿青布深衣的人,衣摆沾着泥点却浆洗得发白,左手攥着卷封皮写着“轻重篇”
的竹简,右手捏着七根象牙算筹——正是五年未见的卫国轻重师,辛文子。
子贡早候在门口他迎着雪上前,接过辛文子手里的竹简:“辛先生,我父亲这次又来信说您要来,夫子特意让我等您。”
辛文子点点头,目光扫过会馆墙上的“礼定风波”
匾额,雪粒落在朱砂字上,瞬间化了:“夫子还好?许衡的畎亩,如今该有成效了吧?”
“先生随我来,夫子正在城郊的实验田等您。”
子贡引着辛文子往城外走,路上忍不住问,“先生这几年在卫地,还用轻重术帮百姓吗?”
辛文子笑了笑,用算筹在掌心点了点:“轻重术不是谋利的工具,是帮百姓过日子的法子——卫地一个采邑去年歉收,我说服采邑大夫平粜法稳了粮价,没让一户人家饿死。”
城郊的实验田一片雪白,冻土下埋着今年的冬麦,几具鲁式曲辕铁犁靠在田埂上,犁铧上的莱芜铁泛着冷光。
孔丘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触冻土,细细捻搓。
许衡立在身侧,五年鲁国畎亩推行,风霜在他三十三岁的面容上刻下深痕,肤色黝黑,掌心粗砺。
他递来一块新粟饼:“夫子,此饼取自试验田新收之粟。
此田己连续两年实现麦粟两熟,辅以农肥,地力未见衰微,粟粒
iconicon-uniE0D0"
>
iconicon-uniE0D1"
>一如去岁。”
孔丘接过饼,目光温和端详许衡:“许子数年辛劳,天下皆知。
今列国皆传,你于鲁国开创‘沟洫’一脉,主张‘深掘沟、高筑垄,以田养礼’。
道你褐衣短袴,肩荷铁犁,腰悬《耒经》一卷,鲁国农人皆敬称‘垄上圣人’。”
两人正说着,子贡带辛文子过来来,孔丘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雪:“先生,五年不见,您的轻重术,怕是更精进了。”
辛文子走到铁犁旁,指尖敲了敲犁铧,发出清脆的响:“犁是好犁,田是好田,就是鲁民的日子,未必好过吧?”
许衡叹了口气,蹲下身执算筹于雪地划写:“先生明鉴。
今我鲁国,平原粮户并丘陵半粮户合计,约有九万六千户。
每户得田约西十一亩半,亩产两石,岁入可得八十三石有余。”
他话音稍顿,筹尖在雪上重重一点:“然五口之家,岁耗口粮西十五石;缴与儒商会馆的畎亩改造之费,十中取一,去八石三斗;阳虎执政以来,赋税迭增,自十抽一涨至五抽一,又须纳十六石六斗;来年春播留种,亦需二石五斗……”
许衡的算筹停在雪中,地上那一串数字,犹如一道冰冷的铁索,将民生困局锁得清清楚楚:“八十三石有余,层层扣除,所余不过十石八斗。
若阳虎再将税赋增至三分取一,这十石八斗亦将不存,鲁民必复陷饥馁之境。”
子贡接过许衡话头,说道,“儒商会馆的畎亩改造之期将至,届时济丧之资、百工共股之利,亦将大幅衰减,根基动摇啊。”
辛文子凝视雪上残数,默然良久,嘴角却忽地牵起一丝了然的笑意:“阳子大人精于算计,惜乎算的是权柄得失,而非百姓生死。”
他俯身拾起一截枯枝,在那“十石八斗”
西周缓缓画下一个圆,“这区区十石八斗,便是鲁国百姓最后一缕活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