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孔子侧身让他们进来,目光落在锦盒上:“孟孙大夫的遗愿,丘不敢辞。”
学舍内,弟子们都围了过来。
子路的目光从孟懿子身上扫过,眼底带着审视;孔鲤对着南宫敬叔笑了笑,给他们腾出蒲团。
孔子打开锦盒,取出遗书。
素绢上的字迹己经干了,松烟墨的黑色透着冷,朱砂的痕迹却还清晰。
他的目光在“复旧制,抑或开新篇”
“鲁之复礼,能成否”
上顿了顿,眼底掠过波澜——孟僖子把自己一辈子的困惑,把鲁国礼学的未来,都压在了这一问上。
“孟孙大夫的遗书,丘己阅。”
孔子的声音沉稳,像洙水的流水,“入我孔门,有三戒:一戒骄矜,无论出身贵贱,皆为同窗;二戒空谈,学礼需知行合一,不可只记条文;三戒忘本,礼为济世之器,非为谋私之具。
尔等能守否?”
“能!”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齐声应道。
孔子点了点头,从案上取过两卷《仪礼》,递给他们:“今日起,你们就是孔门弟子。
先从《士冠礼》学起,明日辰时,来此听讲。”
“谨遵夫子教诲!”
两人接过《仪礼》,竹简的编绳磨得他们手心发痒,却像握住了某种沉甸甸的希望。
冉耕手里的算筹突然“嗒”
地响了一声,算珠归了位——他想起去年“百工共股池”
的分红,那些工匠拿到铜币时的笑容;曾点的指尖拨动琴弦,弹出一段《鹿鸣》的泛音,清亮得像初春的阳光;子路按剑的手松了松,眼底闪过欣慰——儒学不再是民间的小打小闹,它像株被淬炼过的杏苗,终于扎进了鲁国权力的土壤,要往高处长了。
孔子把遗书折好,放进漆盒里。
孟僖子的疑问还在脑子里转——赴周都洛邑,问老子礼的真谛,复旧制还是开新篇?
他想起七年前,自己向郯子问礼后,有办学的念头,那时候手里只有几卷残破的《仪礼》,收的都是些寒门子弟,谁都不看好他。
可如今,三桓的继承人都来拜师,儒商会馆能代收税赋,百工共股池能让工匠安稳生活——以商融礼的路,走通了。
可这条路能走多远?礼该守旧还是创新?鲁国的复礼之业,能抵挡住列国的兵戈吗?这些疑问,或许听听老子怎么说。
学舍外的人群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杏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斑。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捧着《仪礼》,目光落在学舍的匾额上——“孔学”
两个字,是夫子亲手刻的,笔画里透着刚劲。
他知道,从今天起,孟孙氏的未来,鲁国的礼学,都要和孔学私塾、和儒商会馆、和夫子老师,紧紧绑在一起了。
孔子站在杏树下,看着这一切。
(第三卷“礼学薪火”
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
但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赴洛邑问老子,把礼学推向更广阔的天地,请看第西卷”
商仁弘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