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2015年春,庆大校园里的玉兰花竞相绽放,微风拂过,花瓣落在计算机系实验室的窗台上。
贝微微坐在工位前,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显示的却不是常规的代码界面,而是一份详细的“医疗数据可视化系统开发计划书”
。
自从上次在跨年级学术讲座上与肖奈交流后,贝微微对医疗AI的落地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单纯的诊断模型只能给医生提供参考,若想让技术真正融入临床流程,还需要一套能将复杂数据转化为首观图表的可视化系统。
比如,将患者的CT影像、病理报告、病史数据整合在一起,用动态热力图标注病变区域,用时间轴展示病情变化,这样才能帮助医生更高效地做出判断。
但开发这样一套系统,仅凭她一人之力远远不够。
数据对接需要熟悉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工程师,界面设计需要兼顾医生操作习惯的UIUX设计师,后端架构则需要擅长分布式计算的技术人员。
于是,贝微微决定组建一支小型技术团队,将自己的想法落地。
组建团队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
贝微微先是在系里的新生技术群里发布了招募信息,明确团队目标是“开发医疗数据可视化系统,侧重临床实用性”
,并附上了自己之前做的肺炎诊断模型成果。
不到一周,就有三位同学主动联系她——
-林舟,大一计算机系学生,擅长后端开发,曾独立搭建过小型电商网站的服务器架构,对分布式数据处理有深入研究;
-苏晓,大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主修UIUX设计,之前参与过校园APP的界面优化,对医疗类产品的交互逻辑有一定了解;
-赵宇,大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熟悉医院数据标准(如HL7FHIR),能协助完成医疗数据的对接与清洗。
第一次团队会议,贝微微选在了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
她没有首接分配任务,而是先拿出一份“团队运营手册”
,上面详细写着“分工细则”
“沟通机制”
“问题解决流程”
等内容。
这份手册的灵感,源自她穿越前管理“小巷人家”
中医馆的经验——当时她就是靠明确的分工和高效的沟通,解决了员工协作混乱、库存管理无序等问题,如今正好将这套经验迁移到技术团队运营中。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做出医生能用、爱用的系统,所以每个环节都要兼顾技术可行性和临床实用性。”
贝微微将手册分发给三人,语气坚定,“林舟负责后端架构,重点解决多源医疗数据的实时接入与存储;苏晓负责前端界面,要调研医生的操作习惯,确保界面简洁易用;赵宇负责数据对接,协调医院方面提供测试数据,并完成数据清洗与标准化。”
她顿了顿,补充道:“每周三晚上我们召开进度会,每个人汇报自己的任务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平时沟通用线上文档协作,重要问题随时开短会讨论,避免信息滞后。
就像管理小店库存一样,我们要清楚每个环节的‘库存’——也就是任务进度,才能避免最后出纰漏。”
林舟看着手册上清晰的分工表,忍不住点头:“之前我参加过其他团队,总是因为分工模糊导致效率低下,这份手册太实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