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每一支都得省着用。
这天傍晚,方瑜刚回到住处,就看见方世鸿坐在客厅里翻商会名册,茶杯里的普洱己经凉了。
“瑜儿,陈先生帮我约了张老板、李老板他们明天晚上吃饭。”
他把名册推过来,指尖点在“张启山——粮食贸易”
的名字上,“这位张老板是广东人,去年日军占了他在上海的粮行,跟咱们一样,也是从上海逃来香港的,心里憋着股劲。”
方瑜接过名册,翻到李老板的页签——“李继发——医疗器械进口”
,旁边还写着一行小字:“曾给十九路军捐过两百副担架”
。
“爸,明天吃饭我跟您一起去。”
她把名册放回桌上,“我得跟他们说清楚,咱们不是让他们‘冒险’,是一起找条既能救国又能自保的路。”
第二天晚上,粤菜馆的包厢里飘着陈皮鸭的香气。
张老板刚坐下就叹了口气:“方先生,不瞒您说,上个月我有个兄弟,就是帮人往内地送了两箱退烧药,在深圳关卡被日军扣了货,人到现在还关在沙头角的拘留所里。”
方瑜给张老板斟了杯茶,轻声说:“张老板,我知道您怕。
去年冬天在上海,我见过个护送药品的同志,姓刘,腿被特务打了一枪,却硬是拖着伤腿走了二十里路,把药送到了西行仓库。
他说当时仓库里的守军,有的中了枪只能用布条裹伤口,连消炎药都没有,却还在跟日军拼刺刀。”
她顿了顿,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是根据地同志寄来的信:“您看,这是上个月咱们送的第一批药品的回执,上面写着‘纱布救了五十名伤员’。
咱们现在走的路线,是从香港报关出口‘民用物资’,到深圳后由咱们的人接应,把医用纱布从民用布堆里挑出来,再走山间小道送进根据地——沿途的关卡,我们都托了可靠的人打点,比如深圳的巡捕房,只要不遇到日军宪兵,都能顺利过。”
李老板拿起回执看了看,指节轻轻敲着桌面:“方小姐,你说的‘可靠的人’,是跟你们一起从上海来的同志?”
“是周明同志,他之前在上海负责地下交通线,跟巡捕房、码头工人都熟。”
方瑜回答,“上次送医疗器械,就是他提前跟深圳关卡的巡长打了招呼,只开了两个箱子检查,没发现藏在底层的止血粉。”
做五金生意的赵老板突然拍桌:“我加入!
我手里有三条往广州送五金的线路,都是走广九铁路的货运车厢,正好能把纱布裹在水管、铁丝堆里——日军查五金查得松,他们更在意有没有军火。”
张老板也跟着点头:“我也加入,粮食我来筹备,就从东莞收新米,装在‘香港民用粮’的袋子里,保证送到根据地时还是新鲜的。”
散场时,李老板特意拉住方瑜,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方小姐,这是我在香港药房的地址,以后需要酒精、绷带,随时去拿,按成本价算。
要是需要盘尼西林,我也能托英国朋友从南洋带,就是得等半个月。”
方瑜接过名片,指尖触到纸面的凹凸纹路,心里满是暖意——在这片风雨飘摇的土地上,总有愿意并肩前行的人。
接下来的一周,方瑜忙着筛选运输队队员。
她在厂房旁租了间小屋子当“面试点”
,挨个跟前来应聘的人谈话。
有个穿灰色短打的年轻人,自称“想为国家做事”
,可当方瑜问他“要是遇到日军盘问,怎么解释运输路线”
时,他眼神慌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方瑜当场婉拒,她记得周明说过,国民党特务常伪装成爱国青年混进队伍,就等着揪出地下交通线。
首到第七天,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走进来,脸上有一道浅疤,说话带着山东口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