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转眼又到深秋,庆大计算机系教学楼前的银杏大道己铺满金黄,贝微微抱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医学影像深度学习》,脚步轻快地走向B栋实验室。
作为大一新生,她凭借高考高分和全额奖学金的光环,刚入学就申请到了进入高年级实验室学习的资格,此刻正要去调试新优化的肺炎影像识别模型。
实验室在三楼,刚走到楼梯口,就听到一阵低沉的讨论声从走廊尽头传来。
贝微微没有在意,首到她拿出门禁卡准备刷门时,才注意到实验室门口站着几个人——为首的男生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黑色外套,身形挺拔,指尖夹着一份图纸,正低头和身旁的人说着什么。
他侧脸线条利落,垂眸时睫毛在眼下投出浅影,周身透着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沉稳气场,连说话的语速都带着恰到好处的克制。
贝微微的目光只停留了一秒,便收回注意力刷开实验室门。
她并不知道,这个男生就是肖奈——计算机系大西的传奇学长,不仅专业成绩年年第一,还创建公司带领团队开发游戏,是全系乃至全校公认的“大神”
。
“老三,这是最后一版服务器架构图,你再看看有没有问题。”
郝眉递过图纸,语气里满是敬佩。
肖奈接过图纸,指尖在关键数据处轻点:“这里的负载均衡算法还需要优化,用户峰值时可能会出现延迟,今晚之前把修改方案发给我。”
他说话时没有多余的表情,却自带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咔嗒”
一声再次打开,贝微微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走了出来——她刚发现服务器接口有问题,需要去器材室借转接器。
两人的目光在空气中短暂交汇,肖奈的眼神平静无波,只是淡淡扫过她怀里电脑屏幕上的医学影像图,便收回视线;贝微微也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转身快步走向器材室,全程没有一句话交流。
“老三,那是今年的新生吧?听说叫贝微微,高考分数超高,还拿了全额奖学金,刚入学就来咱们实验室蹭资源了。”
于半珊好奇地问。
肖奈收回目光,重新看向图纸:“她的医疗影像模型在系里的新生项目展上拿了第一,有资格用这里的设备。”
语气里没有褒贬,只是客观陈述事实。
这是贝微微和肖奈的第一次相遇,短暂到像一阵风拂过,没有在彼此的生活里留下任何痕迹。
真正让两人产生专业交集的,是两周后的一场跨年级学术讲座。
讲座由计算机系联合医学院举办,主题是“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主讲人是国内知名的AI医疗专家。
贝微微提前半小时到场,选了靠前的位置,手里还拿着一本标注得密密麻麻的《临床诊断学基础》;而肖奈则是作为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坐在第一排的嘉宾席上,身边陪着系里的几位教授。
讲座进行到互动环节时,有位医学院的教授提出了一个难题:“目前AI医疗模型在处理多模态数据时,经常出现特征融合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同时输入CT影像和病理报告时,模型准确率会下降15%左右,各位有什么解决思路?”
现场陷入短暂的沉默,不少学生低头小声讨论。
贝微微放下笔,举起了手——这个问题正是她最近优化模型时遇到的瓶颈,经过多次调试,她己经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
“我认为可以采用‘分层注意力机制’。”
贝微微站起身,声音清晰冷静,“先对CT影像和病理报告分别进行特征提取,再通过注意力权重分配,让模型自动聚焦关键信息——比如影像中的病变区域和报告中的阳性指标,最后引入跨模态融合模块,将两种特征进行动态关联,而不是简单拼接。
我之前做过测试,这种方法能将准确率下降幅度控制在5%以内。”
教授眼中闪过赞许,刚想点评,却听到嘉宾席上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这个思路可行,但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说话的正是肖奈。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贝微微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专业的严谨:“分层注意力机制需要大量标注数据支撑,而医疗数据的标注成本极高。
可以在特征提取阶段加入‘自监督预训练’,用未标注数据先让模型学习基础特征,再用少量标注数据微调注意力权重,既能降低数据依赖,还能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这番话瞬间点醒了贝微微——她之前确实因为标注数据不足,导致模型在小样本场景下表现不稳定,肖奈提出的“自监督预训练”
,正好解决了这个核心痛点。
她下意识地在笔记本上写下“自监督预训练+分层注意力”
,笔尖停顿片刻,又补充了一个问号,想课后再深入验证这个思路的可行性。
教授笑着拍手:“两位说得都非常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