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如果不尽早干预,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重视起来,极有可能这些孩子们会成为监狱常客,对社会造成持续性的伤害。
姜凌放下手中笔,抬头望着应璇玑:“教授,请您告诉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应璇玑给出了最精辟的指导:“分类处理、多方联动。”
姜凌眼睛一亮:“教授,您和我想到了一块!
这个案子,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案例,可以把我们的预防犯罪理念推广开来。”
姜凌拿起画好的表格:“您看!
像王强、赵小海这样家庭破碎、早早辍学、长期处于边缘的孩子,需要的是基本生存保障、有效的监护和替代性引导,比如社区帮扶、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路可走,不至于滑向更深的犯罪深渊。”
“像陈栋这样在高压家庭下积累巨大负面情绪的孩子,需要的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心理疏导的渠道,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情绪表达。”
“像周晓阳这样承受巨大学业压力、内心压抑的好学生,学校和社会需要反思,是否只盯着分数,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需要提供减压的途径和更全面的成长关注。
“像李伟这样内向、缺乏自信、易受群体影响的孩子,需要增强其自信心和判断力训练,学校和家庭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正向引导,避免他们成为不良群体的附庸。”
应璇玑微微一笑,笑容略带苦涩:“姜凌,理论虽好,但推广困难啊。”
她能够想象,当她在市局汇报会上提出这个观点时,那些只关注“抓人”
、“惩处”
的办案人员会个个沉默以对。
——谁来联动家长、学校、社区组织?
——应教授,纸上谈兵容易,落实困难啊。
第114章家访
看到导师脸上那抹苦涩的笑容,姜凌放下手中的笔,抬头望向应璇玑教授,眼睛里闪动着一往无前的决心:“教授,虽然难,但我们也要试一试。
分类处理、多方联动,预防犯罪,这是一条虽然有些理想化,但无比正确的道路。”
应璇玑看着弟子眼中那份与年龄不符的责任感,心中既感欣慰又有些心疼。
——这孩子,今年11月才满23岁,正是飞扬青春、享受爱情的年龄,却有着救世人的菩萨心肠,为理想而奔波受累。
她轻轻拍了拍姜凌的手背,目光深邃:“想要让别人信服,尤其是让习惯了‘抓人’思维的刑警们动容,光有理论分析还不够,我们需要把工作做深,做透。
走!
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孩子犯罪的根源在哪里。”
接下来的两天,在赵刚大队长安排的民警陪同下,应璇玑和姜凌开始了密集的家访。
陈栋的父亲,那位只关注孩子成绩、从不关心孩子心理、动不动就拿皮鞭“教育”
孩子的车间主任,面对教授和警察,依旧板着脸,语气生硬:“自古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小子就是欠收拾!
警察同志,该怎么判就怎么判,让他吃吃苦头就老实了。”
陈母虽然心疼,但她顺从惯了,坐在一旁默默垂泪,不敢吱声。
姜凌拿出连夜完成的《陈栋个体犯罪风险评估报告》,上面清晰地标注了“高压专制型家庭环境”
、“长期情感忽视”
、“累积愤怒与挫折感”
等核心风险因子,并附上了陈栋在审讯中关于父亲皮带和母亲哭泣的描述摘录。
姜凌语气平和:“陈师傅,陈栋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必须承担责任。
但这份报告显示,他的愤怒和失控,与家庭长期的沟通方式和情感缺失有直接关联。
惩罚是必须的,但如果家庭氛围不改变,从少管所出来之后的陈栋失去人生目标,还有可能犯罪,甚至愈演愈烈,最终毁掉自己的一生。
我们希望您能看看这个,为了孩子,也为了这个家。”
陈父盯着报告上飘红的那几段话。
——他眼里只有厂里的机器和我的成绩单。
——皮带炒肉丝是家常便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