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第一节:总结与展望
丰收的喧嚣过后,农场并未陷入懈怠。
打谷场上的金黄谷堆如同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凝聚了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林卫东和陈曦趁热打铁,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既是对第一期改良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会上,林卫东用最朴实的语言,将改良前后的产量数据、投入成本、用工情况进行了详细对比。
事实胜于雄辩,每一个数字都像是在盐碱荒地上刻下的胜利宣言。
他隆重表彰了技术小组和所有在改良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当王海生、赵劲松、苏晓蔓等人上台接受那用红纸包裹的、象征性的奖励时,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是认可,更是对“知识改变荒原”
这条路线的集体拥护。
陈曦的发言则着眼于未来。
他没有沉醉于功劳簿,而是在大黑板上,画下了一幅更为宏大的二期改良规划草图——向西扩展三百亩,建立轮作示范区,尝试引入耐盐碱的经济作物,并正式将风力提水灌溉系统的建设提上日程。
“同志们,丰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陈曦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我们证明了这片土地能产出粮食,接下来,我们要证明它能产出更多的财富,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需要我们学习更多知识,付出更多汗水,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
山呼海啸般的回应,昭示着人心可用,士气正旺。
第二节:成长的烦恼
巨大的成功和明确的蓝图,激发了所有人的热情,但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
。
技术小组不再是当初那个小小的、带有试验性质的组织,它即将成为领导整个农场生产转型的核心引擎。
原有的构架和人员,己难以应对二期更复杂、更庞大的工程。
主动要求加入技术小组的知青和青年农工络绎不绝,其中不乏真心求学者,但也难免有想投机取巧、沾光获利之人。
如何甄别、如何培养、如何管理,成了摆在陈曦面前的新课题。
他不能再事必躬亲,必须学会授权和组建更专业的分支团队。
赵劲松在机械方面的天赋和投入有目共睹,陈曦有意让他独立负责未来灌溉系统的机械部分,但他火爆首接的脾气和曾经的对立历史,能否服众?能否做好管理协调工作?
王海生执行力强,热情高涨,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维,在独立规划和应对复杂技术难题时显得吃力。
苏晓蔓的医学背景和严谨态度,让她在土壤监测和生物治理方面表现出色,但她性格偏静,不喜过多行政事务。
核心团队成员的优点和短板,在事业扩张期显得尤为明显。
如何用人所长,补人所短,构建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是陈曦必须跨越的新障碍。
第三节:远方的回响
就在农场内部紧锣密鼓地筹划二期工程时,外部的影响也开始显现。
胡组长再次捎来口信,内容却耐人寻味:“风波未平,谨言慎行,扎实做事,以待天时。”
这十六个字,传递的信息比上次更加微妙。
“风波未平”
印证了魏组长并未甘心失败;“谨言慎行”
是善意的提醒;“扎实做事”
是根本;而“以待天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