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第一节:立规与授业
面对内部暗流与外部压力,陈曦深知,当务之急是“固本培元”
——巩固技术小组这个核心,并系统性地培养人才。
他不再仅仅依靠个人魅力和零星传授,而是采取了更制度化的措施。
首先,他与林卫东商议后,正式公布了《技术小组组织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小组的架构:下设规划设计部(由陈曦兼任负责人)、工程施工队(王海生任队长)、机械技术组(赵劲松任组长)、土壤生物监测站(苏晓蔓任站长)。
每个部门都规定了明确的职责、工作流程和协作机制。
同时,设立了严格的入组考核制度,不仅看热情,更重潜力和品性,由核心成员共同评议。
其次,他将夜校的功能进一步深化和专业化。
除了普及性的知识,他开设了“技术小组预备班”
,系统讲授测量、制图、土壤学、简易力学等基础知识,并设置实践考核。
通过者才能成为见习组员。
这一举措,既公平地提供了上升通道,也从源头上保证了新成员的基本素质,有效遏制了投机者的涌入。
第二节:磨合的阵痛
新的架构带来了效率,也必然伴随着磨合的阵痛。
赵劲松的机械组需要根据规划设计部的要求制作和改良工具,但他习惯了自行其是,对王海生施工队反馈的操作“不便”
常常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不懂技术”
。
一次,施工队反映新改进的一种清沟铲手柄过长,在狭窄沟渠中转向不便。
王海生拿着铲子找到赵劲松商量,赵劲松正为一个小零件加工不顺利而烦躁,首接呛声道:“工具是给你们提高效率的,不是让你们挑三拣西的!
用不惯就别用,继续用你们的铁锹去!”
王海生也是个暴脾气,当场就要发作,幸好被闻讯赶来的陈曦拦住。
陈曦没有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拿起那把铲子,亲自下到沟渠里体验了一番,然后对赵劲松说:“劲松,海生的反馈是对的。
工具的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适应工作场景。
你的技术很好,但如果能多听听使用者的意见,会让它变得更好。”
他又对王海生说:“海生,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劲松为了改进工具花了多少心血,我们要尊重。
以后有问题,先记录清楚,带着建设性的方案一起来讨论。”
陈曦的公正和就事论事,让两人都冷静下来。
赵劲松虽然嘴上没服软,但事后还是默默地把手柄改短了一截。
这次小冲突,让陈曦更加意识到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的重要性。
第三节:流言的源头
内部的磨合尚可引导,但恶意的流言则必须清除。
陈曦让王海生和赵劲松利用各自在不同群体中的人脉,暗中调查流言的源头。
很快,线索聚焦到一个名叫李旺才的知青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