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帅府的指令,如同投入冰湖的石子,在尚处于战后虚弱与茫然中的镇北关,激起了层层涟漪。
起初是些许的不解与惯性的迟疑,但当人们发现,那位年轻的统帅并非空言,而是将一道道具体到人头、限定了时限的命令清晰下达,并且每日雷打不动地听取各方禀报、处置积压事务时,一种不同于战时悲壮、却也更加务实坚韧的气氛,开始悄然滋生。
王长史成了最忙碌的人之一。
他依循萧彻的指示,将关内繁杂的事务分门别类。
军务由周震的副将,一位名叫张贲的沉稳校尉暂领,负责城防修缮、士卒编练、军械统计;民政则由王长史自己牵头,下设了几个管事,分别负责伤员救治、物资分配、房屋修缮与人员安置;匠作营被单独列出,由那位手臂受伤的老匠人鲁师傅负责,全力修复兵甲,并尝试萧彻提出的“废铁重铸”
之法;甚至连仅存的几处未被战火完全摧毁的军屯田,也指派了专人去看顾,力图在来年开春能恢复些许生产。
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虽然人手紧缺,物资匮乏,但至少避免了混乱与推诿,效率在艰难中一点点提升。
关城内,不再是所有人都像无头苍蝇般只知拆房运石,而是各有职司,如同破损的齿轮被重新校正,虽然缓慢,却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转动。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隐秘的任务,也在萧彻的亲自过问下启动——组建“靖边司”
。
人选是重中之重。
萧彻没有从龙骑或普通士卒中首接挑选,而是让王长史和张贲各自推荐,要求是:机敏、忠诚、胆大心细,最好熟悉北境风土人情,甚至懂得狄语或西域语言,并且……背景相对简单,与各方势力牵扯不深。
经过几番慎之又慎的筛选,一个不足十人的核心班底初步成型。
领头的是个名叫“影子”
的中年人,其真实姓名己无人知晓,他原是北境游侠,曾常年混迹于狄人部落与西域商路,三教九流皆有接触,因受过老靖北王的恩惠,对王府极为忠心,且精于伪装、追踪与情报分析。
其余几人,有出身边军斥候的老手,有曾在榷场做过通译的落魄文人,甚至还有一个因部落冲突逃亡至靖北的狄人混血儿。
帅府一间偏僻的耳房被临时划为“靖边司”
的办事所在。
萧彻第一次召见他们时,没有多余的寒暄,首接下达了三条铁律:
“一、靖边司只听命于本王与世子,行事独立,不与他部交集。”
“二、所获情报,无论巨细,只报本王与世子,不得外泄。”
“三、行动以隐匿自保为先,非必要,不涉险,不逞强。”
他看着眼前这些神色各异,却都透着一股精干之气的手下,沉声道:“你们的眼睛,将是靖北看向外界的窗口;你们的耳朵,将是靖北聆听西方风声的触角。
北境安危,今后亦有尔等一份功劳。”
“影子”
等人肃然领命,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是与正面战场截然不同,却同样至关重要的使命。
“靖边司”
如同悄然织就的蛛网,开始将触角向外延伸。
第一批撒出去的人,目标明确:一路向北,潜入分裂的狄人三部,探听其内部虚实、首领倾向、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路向西,沿着赵启明商队的路线,探查西域动向,并尝试建立初步的情报点;一路则向南、向东,关注河西、平虏等边镇的兵力调动、朝廷使团的行程,以及……京城可能传来的任何风声。
就在“靖边司”
开始悄然运转,关内事务也逐渐理顺之际,朝廷的嘉奖使者团,浩浩荡荡地抵达了靖北城。
使者团规模不小,由一名礼部侍郎和一名内侍省太监带队,护卫森严,旌旗招展,与残破的靖北城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首的礼部侍郎姓钱,面皮白净,言谈举止带着京官特有的矜持与客套;那姓孙的太监则始终眯着眼,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眼神却时不时扫过城防细节和迎接人群,带着审视的意味。
迎接仪式依足了礼数,萧彻代表重伤未愈的父王,以世子身份出面接待,不卑不亢,应对得体。
钱侍郎宣读了皇帝嘉奖的圣旨,言辞华丽,将萧烈和萧彻守关之功大大褒奖了一番,赐下了一些象征性的金帛。
随后,话锋一转,便提起了皇帝希望靖北王伤愈后携世子入京觐见、接受封赏的“美意”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