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

第24章 我改变了歷史(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因此才这么一直拖著。

见朱元璋愤怒之態,叶煊沉吟良久,脑海中思索著洪武六年之前的科举制度,总结了一下后道:“陛下,洪武六年之前,我大明的科举制度尚处於草创阶段,陛下虽意图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文官集团和世家大族的利益。”

“我大明洪武初期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尤其推崇程朱理学,而但凡世家大族,必然垄断教育资源,其子弟自幼接受经学教育,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远超寒门士子,这种知识壁垒使得大族子弟在科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同时科举考试內容偏重经义阐释,而非时务对策。”

“譬如,洪武四年首科会试考题为《春秋》经义,此类题目依赖家学积累,寒门难以竞爭,大族通过代际传承的学术资源,確保家族成员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可以这么说吧,就因为这一点,寒门永远无法出头,没有资格和大家族的士子对比,或许有寥寥三五名士子能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可数量依旧远远无法和大族相比。

“还有就是地方学官的把控,地方官学,也就是府学、州学的生员资格多由当地大族把持,学官往往出自地方望族,通过控制生员选拔,將科举资格限定在特定家族圈层內。”

“我大明初期为稳定统治,陛下吸纳大量元朝旧臣,这些旧臣多出身江南大族,其子弟通过科举迅速融入新朝官僚体系,形成“旧阀新贵”

的利益共同体,再加上官僚集团的门阀化,早期科举进士多与世家联姻,形成盘根错节的关係网,譬如洪武四年状元吴伯宗家族与当地费氏、陆氏通婚,共同垄断江西科场资源。”

“在这种种原因下,旧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大族子弟、门阀集体、文官世家踏入官场的通道,上层永远不会向寒门开设。”

“而这,就是明明这么多文官参与重新设置新的科举制度,却整整七年依旧未有新的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新的制度將打破旧的制度所带来的利益,他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不想。”

眾人已经被叶煊的这番话听的震住了,毛驤和蒋瓛两人倒是並没有听明白什么,不过依旧感觉很厉害的样子,而朱標確实是感到深深的震惊。

这一席话,见微知著,洞若观火。

將事情的原委分析的井井有条,连他也从未想过大明整整七年未出现新的科举制度,是因为整个文官集体不愿。

朱元璋依旧不语,不过很明显脸色越来越差了,从眸子中隱隱酝酿杀意,叶煊觉得朱元璋这个时候心中正盘算著该杀哪些文官呢。

叶煊倒是和文官大族们没有什么仇,不过这起案子牵连到了他,差点让他被牵累一起杀了,他自然不介意把事情挑明了说。

“洪武六年停止举办科举,之后採用的全部都是举荐制度。”

举荐制度,倒是很简单。

通常有三种方式。

一:贤良方正。

选拔通晓经史、德行出眾者,侧重治国理政能力,譬如洪武初年刘基、宋濂皆由此入仕。

二:孝悌力田。

推举地方孝子、义士及农耕能手,旨在树立道德典范,浦江郑氏因“累世同居”

被举荐。

三:儒士明经。

针对精通儒学的学者,多授予国子监教职或翰林院职位。

“洪武六年之后採用的举荐制度,甚至不如之前的旧科举制度,这里產生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举荐权由地方官员、士绅及在朝文官掌握,形成“举主-被举者”

的依附关係,被荐者入仕后,往往成为举主的政治盟友,形成官僚集团。”

明朝初期的浙东集团中,刘基举荐同乡叶琛、章溢等人,在当时可是浙东官僚集团的骨干力量。

翰林学士宋濂举荐的门生方孝孺,后者成为建文朝核心文官,延续学派影响力。

“举荐制度还会產生『维护学术垄断』的问题,也就是举荐標准侧重儒家经学、理学修养,而大家族子弟往往自幼学习各种入学,远远比寒门更容易通过举荐踏入仕途,同时大族们也会利用举荐权,举荐族內子弟或者依附者,以此在官场中形成政治盟友和体系,甚至以姻亲与门生绑定,成为跨地区的庞然大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灭运图录老祖宗她是真的狂气运被夺,真千金玄术炸翻娱乐圈逍遥梦路超神宠兽店斗罗:我教皇身份被比比东曝光了我家老婆是娇气包丑妃逆袭:王爷又被踹下床问鼎之谋局者一世独尊从亮剑开始的特种战我的右手能鉴宝二道贩子的崛起商途末日乐园召唤圣剑来自地狱的男人我真不是大佬仙箓异世之万界召唤系统蒸汽朋克下的神秘世界数风流人物神印王座网游开局契约生命之树震惊!开局一片地,暴击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