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nbsp;nbsp;nbsp;nbsp;第71章第七十一章(欲成首辅先入阁)下官愿……
nbsp;nbsp;nbsp;nbsp;刘氏又道:“对方说是太师府,设的是申时的晚宴。”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想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点头走开了。
nbsp;nbsp;nbsp;nbsp;原来是内阁次辅杨永清,内阁与翰林院颇有渊源,至今还常有往来。
nbsp;nbsp;nbsp;nbsp;内阁作为翰林院的一部分存在,甚至很多时候起草文书,用的是翰林院的名义,俗称“翰林院内署”
。
nbsp;nbsp;nbsp;nbsp;那时候杨思焕供职翰林院,偶尔能远远见到杨永清,但也只是远远的看到而已。
nbsp;nbsp;nbsp;nbsp;两个人身份云泥之别,杨永清哪一回进翰林院不是前呼后拥,那种人物,是杨思焕掂着脚也够不着的。
nbsp;nbsp;nbsp;nbsp;不过,杨思焕也没想过去“够”
她,她说一句话,先帝都要好好揣度几番才开口,如今她辅佐的东宫即了位,在朝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这样的人居然叫杨思焕去府上叙旧。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很清楚,当中肯定有什么事,而且多半不是什么好事,她知道如今内阁看起来一团和气,实则暗地里分成三派。
nbsp;nbsp;nbsp;nbsp;一派以首辅刘文昌为主,一派以宝文阁大学士陆太傅为首,还有一支则是清流派,以次辅杨永清为中心。
nbsp;nbsp;nbsp;nbsp;首辅刘文昌是新皇的亲姑姑,代表着门阀士族的利益;陆老太傅则是开国勋臣,身后的背景更是复杂;而杨永清虽说是清流,也不见得单纯到哪里去,她母亲曾是废太女的太师,到她这里,却做了朱承启的太师。
nbsp;nbsp;nbsp;nbsp;那三位就好像三颗雪球,越滚越大,不停吸纳旁人,以此壮大自己。
nbsp;nbsp;nbsp;nbsp;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但新皇登基,这个平衡自然会有波动,她们早晚有一天会撞在一起。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并不想搅进那场碰撞,但她明白,官场如战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风平浪静是不可能的。
nbsp;nbsp;nbsp;nbsp;老狐狸已经找上门了,这时候缩着脑袋也不是个办法,先去会会她再说。
nbsp;nbsp;nbsp;nbsp;快到约定的时间,杨思焕换了身体面的常服就要出门,已经是下午,下人抱着晒好的被子往屋里走,这时候周世景还没回来。
nbsp;nbsp;nbsp;nbsp;出门前招呼都没打一声,不像他的做派。
不过当下杨思焕也没功夫去管这事,只等他晚上回来再细细掰扯。
nbsp;nbsp;nbsp;nbsp;“大人,该走了。”
春春催促道。
nbsp;nbsp;nbsp;nbsp;轿子已经在前庭侯了多时,杨思焕收回目光,提步去了前庭。
nbsp;nbsp;nbsp;nbsp;杨永清之所以被公认为清流,原因有很多,在先帝面前敢直言进谏,这是其一,此外,她为人清俭也是众人皆知的。
nbsp;nbsp;nbsp;nbsp;先前她唯一的嫡女去柳州办公差,却意外翻舟溺水身亡。
这事被报到永宣帝那里,永宣帝当即下旨厚葬她,杨永清自己却站出来反对。
nbsp;nbsp;nbsp;nbsp;杨永清死了女儿,不仅不接受御批的厚葬,反倒写了检讨书。
nbsp;nbsp;nbsp;nbsp;头一桩便是检讨自己教女无方,说自己女儿借公差为由,与同窗泛舟同游,这才导致这场悲剧,此为不忠。
nbsp;nbsp;nbsp;nbsp;又检讨自己女儿身为前科状元,辜负了圣上的眷爱,罔顾圣上的栽培,没有效忠陛下就撒手去了,此为不孝。
nbsp;nbsp;nbsp;nbsp;太师府诗书传家,杨永清端得是文采飞扬,所书表面上看起来,主旨为批判亡女,更是自我批判,言语之外却给人另一种感觉。
nbsp;nbsp;nbsp;nbsp;文字原本是没有感情的,但在某些人笔下,平平淡淡的一段话也能让人怅然泪下。
杨永清就是这种人,认个错都能认出苦情戏的效果来。
nbsp;nbsp;nbsp;nbsp;杨永清洋洋洒洒写完,连夜交给永宣帝,永宣帝看完没说话,转递给一旁的史官,那史官读到一半,突然把头叩到地上,说:“恳请陛下允许微臣将此文纳入史书。”
nbsp;nbsp;nbsp;nbsp;相传史官边誊边流泪,叹气复叹气。
nbsp;nbsp;nbsp;nbsp;接连几日有十多本弹劾杨永清母女的折子送到永宣帝手里,参杨永清培植党羽扰乱朝纲,也有提到杨思缘拉帮结派,又多次借公差之名和乱党同游。
nbsp;nbsp;nbsp;nbsp;但她们没想到,杨永清早已先发制人来了那么一出“自我检讨”
:
nbsp;nbsp;nbsp;nbsp;将奏折中所谓扰乱朝纲的党羽说成亡女的同窗,同窗之间有交际是很正常的;并且承认亡女玩性太重。
nbsp;nbsp;nbsp;nbsp;言辞恳切,字里行间的凄凉悲惨,永宣帝自然知道她那是避重就轻,有意混淆视听,但念在杨永清中年丧女,过后就没追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