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夏侯胜终于和刘询建立了比较融洽的关系。
他不拘小节,在刘询面前有时候不称“陛下”
却说“君”
,这反而令刘询很喜欢,大概是“君”
更富有古意吧。
有些时候,夏侯胜还会刻意把刘询的一些话传到外面,一开始刘询还不高兴,夏侯胜说:陛下说的都是好话,我把好话放出去,是为了让大家都敬仰陛下。
总之,夏侯胜和刘询的关系在一场你死我活的风波过后,反而出奇地和谐。
有理由猜测,夏侯胜表面上质朴简单不拘小节,实际上多年的儒术修养令他通晓人臣之道,所以才会将儒术售于帝王所用。
这恰恰诠释了刘彻“汉道”
的精髓:王道与霸道并用,霸道为里,王道为表。
多年以后,刘询苦等到霍光去世,给霍光极尽哀荣,却很快又将霍氏家族全部诛灭,将大权牢固握在手中。
刘询也终于卸下了面具,虽然没有遽然更改霍光的政策,但不再允许对汉武帝的攻击和批判。
事实上,他还要效仿汉武帝,在牢固把控大权的同时,平衡国家政策上王道和霸道的冲突。
毕竟自武帝死后,汉朝休养生息二三十年,又具备了施行霸道的物质基础;同时,经过多年的涵养,儒家也已经兴旺发达,外朝充斥着大量儒臣,势力不可小觑,似乎复现了汉初功臣集团云集外朝的局面,例如他的丞相黄霸、于定国等,都是从法家的官吏转变为儒者,才得以先后当上了丞相。
所以刘询要追慕刘彻,也得与时俱进。
他采取了两方面措施。
第一,顺应儒家关于灾异、祥瑞的说法,鼓励郡国发现祥瑞。
刘询当皇帝时期,凤凰在全国到处出现,甘露多次降临未央宫和上林苑,神雀出没在泰山和皇家祭祀地雍城,甚至出现了黄龙!
刘询对祥瑞的热爱不啻他儿媳妇的侄子王莽。
此外,刘询还在石渠阁召集儒学诸家讨论分歧,“称制临决”
,据说对一些分歧做了平议,以彰显他作为帝王对儒学具有的权威。
第二,在权力的运作上,刘询刻意打压甚至杀戮儒臣,重用那些法律行政出身的官员。
此外,他借鉴武帝抬高中朝的做法,着力提高宦官的地位,不断给外戚委以重权,从而抗衡、牵制外朝那些咄咄逼人的儒臣。
武帝的外戚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曾经担负重任,刘询也很重视自己的外戚许氏家族。
霍光死后第二年,刘询曾惩于霍光的权势,取消了大司马的印绶和官署,但又把外戚兼任大司马大将军这件事作为定例,在微妙中取得平衡。
刘询不愧是西汉的中兴之主,死后“中宗”
的庙号当之无愧。
他既能笼络儒家,又能抗衡儒家,也不惜杀戮儒臣,从而在王道和霸道之间圆润执中,汉朝的“建国”
至此才算真正完成,汉家也臻于极盛之绚烂。
就在这绚烂之中,隐约存在着某种危机。
刘询的太子刘奭热衷儒学,曾在侍宴的时候,看父亲心情好,从容劝父亲要遵从王道,减少杀戮。
没想到刘询对此很不满意,说了一段著名的话,这段话可以视为汉朝“建国”
的内涵,也是“汉道”
的宣示,更是王莽登上历史舞台的预言: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乱我家者,太子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