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征集行动,面向全国收集真实经历。
条件只有一个:你必须愿意面对面讲述,并接受影像记录。
消息一经发布,反响远超预期。
短短一个月,收到七百多份报名。
有人写自己原谅了酒驾撞死孩子的司机;有人讲述如何接纳曾性侵亲属的亲戚重返家族聚会;还有一位母亲,儿子在校园枪击案中丧生,她却在庭审时对凶手说:“我也失去孩子了,我不想你也变成空壳。”
最令林浩然动容的,是一封来自新疆伊犁的信。
作者是一位维吾尔族老太太,名叫阿依古丽。
她用不太熟练的汉字写道:
“1986年,邻居举报我丈夫是‘反革命’,他被抓走,死在劳改农场。
我带着两个孩子讨饭活下来。
三十年过去了,那位邻居病重,临终前托人送来一封信,说对不起。
我去了医院,站在门口看了他十分钟,没进去。
回来的路上,我哭了。
不是为他,是为我自己终于能哭了。
原来我不再恨了。”
林浩然亲自前往伊犁。
草原辽阔,夕阳如血。
老人住在牧区边缘的小屋,墙上挂着全家福,孙子孙女都在外地读书。
她说话缓慢,但眼神明亮。
“恨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囚徒。”
她捧着一碗奶茶递给林浩然,“放下的那天,我才觉得自己自由了。”
拍摄那天,她穿上节日才穿的绣花长裙,戴上银饰,在毡房前唱起一首古老的民谣。
歌声悠远苍凉,讲的是风沙埋掉帐篷,春天仍会归来。
林浩然让摄像机静静对着她,不做任何干预。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晚风中,他听见耳机里传来周小雨的声音:“这一段,不用剪,原样保留。”
随着素材积累,《回音》的结构逐渐清晰。
它不会采用传统线性叙事,而是以七个普通人的真实片段交织而成,每一段都始于“伤害”
,终于“选择”
。
片尾,所有主人公在同一星空下说出同一句话:“我原谅了,不是因为你值得,而是我不想再被困住。”
然而,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某地政府以“涉及敏感历史事件”
为由,拒绝配合拍摄一位老兵对战争创伤的宽恕历程;有家属担心曝光会影响生活,临时撤回授权;更有媒体再次发声质疑:“这种自我疗愈式的表达,是否正在演变为另一种情感消费?”
压力之下,团队内部也出现分歧。
许兰提出暂缓部分争议案例,优先推出温和主题;技术组则担忧多线叙事难以吸引年轻观众,建议加入虚构情节增强戏剧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