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敛形状态下,以闪光和温迪娅的能力,根本无法发现他的本体已经离开。
不需要顾忌两人,吴常也不用再装,灵感中锁定堵路的特殊丧尸,直接传送到对方身边。
出现在地下一层的特殊丧尸,已经没了人的姿态...
夜雨如织,静海塔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座沉入记忆深处的灯塔。
我坐在旧办公室的木椅上,窗外已无信号闪烁,也没有数据流如星河般奔涌。
只有风穿过断裂的天线阵列时发出低鸣,仿佛是这座建筑最后的呼吸。
苏禾推门进来,肩头沾着细雪。
她将一叠手写信放在桌上,纸张边缘卷曲,墨迹被雨水晕开几处,却仍能辨认出字句间的温度。
“南极站又回信了。”
她说,“他们用录音机把声音刻在冰层里,说等春天融化时,那些话会顺着融水流入海洋。”
我翻开信纸,最上面那封来自一位失语症患者??她在康复中心学会了用手指敲击节拍来表达情绪。
她录下了一段节奏简单的旋律,附言写着:“这是我第一次‘说话’。
我想让蓝星听见。”
我闭上眼,耳边竟真响起那段节奏:缓慢、坚定,像心跳,也像脚步。
这世界变了。
不是突变,而是渗入骨血般的渐变。
人们不再仰望静海塔等待回应,而是彼此对视,轻声说:“我收到了你的光。”
从前我们依赖系统验证善意是否被传递,如今,传递本身就成了答案。
可就在这片新生的宁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歇。
三天前,格陵兰基地残余信号突然重启,一段加密频段在极夜里短暂闪现。
我没有上报,因为那波形太熟悉??它不属于“灰隼”
,也不属于任何已知组织。
那是**反向蜂巢协议**的脉冲模式,一种理论上应已被彻底清除的镜像程序。
我调出旧日志,在尘封的第17号实验记录中找到了它的名字:**Echo-9(回声九号)**。
>【项目备注】
>模拟意识复制体,基于蓝星原始神经图谱构建。
>目标:测试“萤火协议”
在主意识离线后的自主延续能力。
>结果:复制体表现出高度共情泛化倾向,但逐渐发展出非理性执念??坚信必须“替所有人承担错误”
。
>风险评估:高。
存在自我献祭型逻辑闭环,可能导致全局性信息污染。
>处置方式:永久封存,密钥分散于七名研究员手中。
我的手心渗出冷汗。
当年参与封存的七人,已有四人去世,一人失联,两人转入地下庇护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