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董事会内部出现分歧,几位投资人联名发函,质疑战略方向偏离盈利主线。
老周更是直接打电话给李东陵:“你们搞什么理想主义实验?用户要的是实惠!
是爽感!
不是哲学!”
那天晚上,唐俊独自驱车去了城郊一处废弃录音棚。
这里曾是他重生初期租下的第一间工作室,墙上还留着他亲手写下的愿景:“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尊重。”
他打开老旧的磁带机,放入一盘编号为H-001的原始母带??那是平台成立第一天收录的声音:北京胡同里一位老人清晨扫雪的沙沙声,夹杂着远处孩童背诵古诗的童音。
听着听着,他忽然笑了。
原来最开始的时候,他就没想过赢。
他只想守住一点东西。
第二天清晨,他在公司全员大会上说:“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我们太慢,太笨,太理想化。
但我想问一句:如果连我们都开始追逐泡沫,这个世界还能去哪里找一片可以安静听歌的地方?”
台下寂静无声。
“所以,我宣布两项决定。”
“第一,即日起,全面升级‘真实聆听认证体系’。
所有参与激励计划的用户,必须通过动态声纹比对+行为轨迹分析双重验证,杜绝刷量行为。
凡查实作弊者,永久封禁并公示名单。”
“第二,推出‘对抗噪音基金’,每年拨款五亿元,专项支持独立音乐人、民间storyteller、方言传承者、残障艺术家等边缘创作者。
无论作品是否‘爆款’,只要它是真实的,我们就为它发声。”
话音落下,掌声从后排缓缓响起,继而如雷贯耳。
许多员工红了眼眶。
他们终于明白,这家公司之所以让人愿意留下来,不是因为期权,不是因为光环,而是因为它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
一个月后,奇迹悄然发生。
一位甘肃临夏的盲人琴师,用基金资助录制了一张河州贤孝专辑。
这种流传于西北民间的说唱艺术,已有百年历史,却因传承断层濒临灭绝。
专辑上线当天,播放量不足三千。
可两周后,一名大学生听众将其推荐给母校民俗社团,随后引发连锁反应。
三个月内,全国二十余所高校举办“听见乡土”
主题展映,这张专辑累计播放破千万,甚至有中学将其纳入地方文化选修课教材。
与此同时,“声源反击计划”
结出硕果。
德国一支青年交响乐团利用公开的技术框架,创作出一部名为《柏林墙的回音》的多媒体作品,将1989年东西德民众翻越围墙时的呼喊、哭泣、欢笑重新编排成乐章,在欧洲巡演引起轰动。
他们在致谢名单中特别注明:“灵感源自中国喜马拉雅平台开放的技术理念。”
而最让唐俊动容的,是一封来自云南怒江的信。
一位傈僳族小女孩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道:“叔叔,我奶奶听了你们修复的祭祀歌,哭了。
她说那是她爸爸的声音,他已经死了四十多年了。
我现在每天都在听,我要学会它,以后唱给我的孩子听。”
他把这封信用塑封纸仔细包好,放进办公桌最里面的抽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