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他下令将《纺车谣》音频公开拆解,发布原始波形分析报告,指出其中隐藏的对话片段真实存在,并附上声纹鉴定证书。
同时,在社交媒体发起#听见母亲的声音#话题,邀请网友上传祖辈哼唱的老歌。
一夜之间,十万条音频涌入平台。
有东北老人唱的《??草》,有陕北婆姨哼的《走西口》,有江南妇人低语的《月儿弯弯照九州》。
技术人员逐一筛查,竟在三百余首民谣中发现不同程度的隐写信息??一段逃荒记录、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一句临终遗言。
这些声音被重新编曲,汇成一张名为《沉默之声》的合辑,免费向公众开放下载。
专辑封面是一张黑白全家福,脸上被打上红叉的家庭成员位置,留空。
教育部再度发声:“鼓励健康向上的文艺创作,反对借艺术形式传播未经核实的历史片段。”
但这一次,舆论并未倒向官方。
数百名高校教授联名发表公开信:“历史不应由权力垄断,记忆属于人民。”
而在云南,掘光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日凌晨三点,队员在井下两米深处挖出一个密封陶罐。
罐内裹着三层蜡纸,最里面是一卷胶片底片,虽经岁月侵蚀,部分图像仍可辨认:一群农民围坐在土屋中开会,墙上挂着“减租反霸动员大会”
横幅;另一张照片拍摄于田埂边,一名妇女抱着孩子跪地痛哭,旁边站着几个戴红袖标的干部;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组连续镜头??粮仓大门敞开,里面堆满麻袋,而远处村民正在啃食树皮。
经专家鉴定,这批底片拍摄时间为1959年至1960年初,地点为今云南省红河州某公社。
正是苏婉清失踪前最后工作的地方。
“她不是逃亡。”
大宝看着修复后的照片,声音沙哑,“她是被逼走的。
有人想毁掉这些证据,但她抢先一步藏了起来。”
林小满眼眶通红:“她知道会有人来找,所以留下标记。
她一直在等我们。”
苏建国听完整个过程,久久不语。
第二天清晨,他独自坐在院中槐树下,望着初升的太阳,轻轻哼起一支几十年未唱的勘探队队歌。
歌声苍凉悠远,像风穿过山谷。
中午时分,他把笔记本正式移交“记忆之屋”
,并在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
签字那一刻,手微微颤抖,却一笔一划极为用力。
“从今天起,我不再是保密人。”
他说,“我是见证者。”
当天傍晚,大宝接到火种计划志愿者密报:广西梧州养老院发现两名陌生男子探查苏建国房间,自称“民政局慰问人员”
,但无工作证件。
安保人员及时干预,对方迅速撤离。
“他们知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