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与此同时,他们将部分非敏感材料数字化,并嵌入《口述历史通讯》的加密附件中,供合作学者内部传阅。
然而风暴再次袭来。
十月初,某学术期刊突然撤稿三篇关于“记忆之屋”
的研究论文,理由是“涉及未经官方认证的史料引用”
。
紧接着,两名参与项目的大学教授被约谈,被告诫“注意学术立场”
。
更严峻的是,公安部通报称接到多起“境外势力利用口述史渗透”
的举报线索,要求各地加强对民间采集团体的审查。
几家长期合作的公益基金会迫于压力,暂停资金支持。
“他们在害怕。”
大宝在内部会议上说,“不是怕我们造假,而是怕我们说得太真,真到动摇某些人赖以生存的幻觉。”
林小满提出建议:“能不能申请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取得合法身份,或许能争取更多空间。”
大宝摇头:“一旦挂牌,就得接受主管单位管理。
而我们的底线是:不说假话,也不允许别人删真话。
宁可做地下河,也不做装饰渠。”
于是,“记忆之屋”
转入更隐蔽的运作模式。
他们开发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每一份证言都被拆解成碎片,分散保存在全国数百名志愿者的私人硬盘中。
任何人只要加入网络,就能自动接收并备份一段数据,如同接力传递火种。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程序员自发设计了“隐写术”
小程序,能把音频文本隐藏在普通图片或音乐文件中。
一首《茉莉花》的MP3,可能就藏着一段老工人讲述国企改制的录音。
孩子们分享“好听的歌”
,实际上正在传播历史。
冬天的第一场雪落下时,内蒙古那位老牧民的儿子专程来到北京。
他带来一只羊皮袋,里面装着父亲临终前亲手抄写的蒙汉双语版口述史全文。
“我爸走前说,”
年轻人红着眼眶,“他的故事不属于他一个人,属于所有饿过、冻过、但仍愿意相信明天的人。”
大宝将这份手稿郑重收入特藏室,并决定将其制成盲文版,捐赠给全国盲校。
他在扉页题词:“听见黑暗中的人说话,才是真正的光明。”
与此同时,青年记忆社发起“家书复活行动”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