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立刻启程南下。
三个月后,他登上孤岛。
渔村已扩建为小镇,当年教子唱《溪水谣》的少女如今已是白发老妪。
她见到阿笙,颤巍巍拉着他走到海边一块礁石前,指着海底说:“自从那晚编钟轻响,我家世代捕鱼的船总能在风暴中找到归路。
渔民都说,海底下有‘声音引航’。”
阿笙俯身倾听海浪频率,忽然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规律性脉冲??来自更深的海沟,约莫万仞之下。
那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工构造的声核在缓慢苏醒!
他立即传讯归藏学堂,召集顶尖音学家共研对策。
半年后,一支深海勘探队携特制共鸣舱潜入海底,终于在沉船遗迹下方发现一座远古城池遗址。
城墙由黑曜石筑成,街道呈螺旋状排列,中心耸立一座巨塔,塔顶镶嵌一颗硕大水晶,内部封存着一段不断循环播放的女声:
>“我是琅琊,最后一位海上音使。
>贞元三年,我携‘海心核’逃离京师,欲将其沉入深渊,以免落入暴君之手。
>如今力竭,唯愿来者持信而来,重启九洋共鸣阵,让四海之声,亦能汇入人间。”
阿笙听完录音,久久伫立。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另一段遗音,更是沈知意毕生追求的终极蓝图??将“活祭之声”
扩展至海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万籁同鸣”
。
他决定留下。
在孤岛建立“海音坊”
,培训渔民学习基础音律感知,改造渔船搭载微型声核接收器,逐步构建海上音坛网络。
他亲自下潜数十次,以芦苇笛与海底声核对话,一点点唤醒沉睡的能量。
五年过去,第一道跨海音虹升起。
它横贯东海南北,连接大陆与群岛,渔民称之为“天弦”
。
又三年,九洋共鸣阵初步成型。
鲸群开始主动靠近人类船只,发出和谐频率;珊瑚礁生长速度加快十倍;甚至连台风路径都因大气声场改变而趋于平缓。
世人这才明白:声音不仅能疗愈人心,还能调节自然。
阿笙已年近四十,两鬓微霜,却依然每日清晨立于礁石之上,吹奏那支无名之曲。
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聆听海风中的旋律,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讲述年轻时的故事。
某年春夜,柳芸乘船登岛。
两人并肩坐在海边,听潮起潮落。
良久,柳芸轻声道:“你说,沈先生若还在,会怎么评价这一切?”
阿笙笑了笑,拿起芦苇笛,吹了一小段旋律。
柳芸闭目品味,忽然泪流满面。
她听懂了。
那意思是:“他一直都在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