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爱看书】地址:https://www.aksss.org
洪峰"
虽然已经过去,但反馈平台每日接收到的有效问题依然保持在数万条的规模。
不过,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最初铺天盖地的驱动兼容、软件闪退等"
急性"
问题,逐渐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系统优化、性能提升、功能完善等"
慢性"
问题。
特别小组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
倪鸿钧带领的内核团队,开始对"
天穹"
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任务调度算法、文件系统性能等进行"
深水区"
的优化。
这需要极高的技术造诣和耐心,往往为了提升百分之几的系统响应速度或者降低百分之一的内存占用,就需要反复推敲代码,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测试。
苏雨晴协调的生态团队,则开始啃"
硬骨头"
。
他们列出了尚未适配"
天穹"
系统的关键软件清单,特别是那些在专业领域、特定行业不可或缺的"
独苗"
软件。
团队采取了多种策略:对于有合作意愿的开发商,派出技术骨干驻场协助适配;对于态度消极的,则尝试通过兼容层、虚拟机等技术手段实现间接运行;甚至对于少数极其重要且别无替代的软件,启动了自主研发替代品的可行性研究。
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有些软件架构古老,文档缺失,适配工作如同考古;有些国外软件厂商对新兴的"
天穹"
系统兴趣寥寥,沟通成本极高;自主研发更是耗时耗力,短期内难以见效。
周明定期参加特别小组的进度会议,他不再事无巨细地过问每个技术细节,而是更关注战略方向和团队状态。
"
我知道大家很辛苦,现在的进步可能不像最初那样肉眼可见。
"
周明在一次深夜的技术讨论后,对略显疲惫的团队成员说道,"
但我们现在做的,是在为天穹系统打地基,是在修内功。
外在的兼容性问题解决好了,用户能用了;内在的性能和体验优化好了,用户才会觉得好用,才会爱上它。
这一步,绕不过去,也急不得。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